近日港交所摊上事了!

2019-06-13 19:54:15    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

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任何领域和地区都是如此,即便是法纪森严、程序相对公开透明的香港IPO市场也是如此。

近日,港交所摊上事了!6月10日,有报道指出,曾负责新股IPO审批的港交所前高层联同保荐人及律师行,涉嫌“不当审批”及 “放水”。在大约两年的时间内,协助了至少30家不完全符合要求的公司通过上市审批,主要集中在建筑股和餐饮股。

谁是港交所IPO最大的腐败嫌疑人?

为什么“放水”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领域的公司资金往来往往是白条居多,换句话来讲,很难验证财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香港餐饮公司就是钻了这种空子。其实这种情况在大陆同样如此,大陆就因为餐饮股领域白条太多,所以现在叫停了餐饮公司的上市,因为无从判断公司财务数据是真是假。

另外一方面,从市场的反应来看,这两类领域往往就是香港所谓“啤壳股”多产地。

所谓“啤壳股”,说白了这类股上市的目的不纯,就是为了炒高股价,高管获利离场,或者炒低股价自己做空大赚,再或者就是把壳卖掉,赚钱走人。说到底就是专门为割韭菜而来的上市公司。

而在香港IPO的过程中,一些漏洞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香港IPO审核制度并非是单纯的“注册制”,而是 “双重存档制”,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共同审批,但事实上港交所起主导作用,证监会仅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原则性的形式审核,所以香港证监会很少干预一般的IPO审批。

具体到港交所内部,分为上市科和上市委员会,上市第一道审批由上市科执行,一般情况下,上市科通过的公司,上市委员会很少驳回,也就说一旦企业满足最低上市门槛,上市科在决定IPO成败上有较大的话语权。

所以,结合各种公开的消息,涉事前高层很有可能是5月21日离职的上市科高管,港交所IPO联席主管杨金隆。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资料显示,杨金隆在香港金融圈混了15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银行家,在加盟港交所之前,在德意志银行出任高评级小盘股研究团队的主管。2013年加盟港交所后,可谓一朝大权在握,集新股变革、政策、监管权力于一身的新股发行官。

据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杨金隆任职期间,恰逢港交所积极推行新政,香港IPO非常火爆。特别是2018年,香港IPO问鼎全球,融资额涨一倍,达到了2866亿港元,218只新股在港上市,创历史新高,最多的一天是8家公司上市,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2018年的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达34%,上市后一个月内破发率达82%,上市后三个月内破发率达88%。港交所也因此一度被市场人士称为新股“屠宰场”。

值得注意的是, 2013至2016年共61只新股来自建筑业,截至2017年底,其中30%已经转换控股权,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建筑股上市的真正的目的,它就是为了成为壳公司而IPO。

所以,杨金隆很有可能是港交所IPO最大的腐败嫌疑人。

港交所的至暗时刻来了?

其实,在港股市场一直存在一批“造壳”“炒壳”的资本玩家,他们推动一家公司获取上市地位,主要是为上市后操纵股价获利、“卖壳”铺路。

而近年来香港证监会、港交所一直在努力根除“壳股”毒瘤,但目前看来这一场风暴正在掀起。但不得不说港股IPO曝出丑闻,很有可能是港交所的至暗时刻,毕竟港交所身份特殊,除了是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负责审批企业上市申请以外,香港交易所还是一个上市公司。

因此,在“IPO放水”传闻传出后,香港公平、透明的上市制度与流程,势必受到质疑与挑战,公信力也同样如此。重点是此前香港证监会一直试图将港交所的上市政策跟监管之权收归己有,这一次会不会借机卷土重来?

当然,在一个权力过大的市场,要想打破绝对的权力,制衡本身是必须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